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有什么特点

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天柱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土藏族自治县、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称“博巴”,是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业部落。汉代属于西羌人之一,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之为“吐蕃”,直到康熙时期才称之为“西藏”藏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于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在的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作的拼音文字。从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繁荣的时期。

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的瑰丽花朵,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之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就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藏文的产生和应用不仅促进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得到了文人的充分利用和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来看,古代藏族人的语言交流通常以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自身的演变,藏族民歌仍然具有背诵、唱歌和伴随歌舞的特点。因此,当人们谈论民歌时,很容易涉及到音乐和舞蹈,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经常把民歌和音乐、舞蹈混淆在概念上。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有很大的不同。西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现形式可分为“鲁”(又称古如)和“和谐”两类。

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与“鲁体”民歌相同的西藏佛教经文“措鲁”也与“鲁体”民歌相似。“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到址余名,每句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节奏的特点是段与段、句与句相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早在八世纪,就有文字记载了这种民歌形式的应用,可以说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

民歌有很多种,“谐体”。从地区划分,“堆谐”——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流行;“康谐”——在昌都以东的藏区流行;“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和形式来看:“谐青”——颂歌专门在仪式和仪式上演唱;“勒和谐”——劳动歌曲;“果和谐”——圆舞;“达和谐”——箭歌;“和谐”——铃声鼓舞的歌曲;“酉仓和谐”——酒歌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两个音节。

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对藏族民歌有不同的称谓。就西藏而言,各地的名字也不尽相同。这只是一个方言名称,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无非是“鲁体”和“谐体”。

与其他民间文学风格相比,民歌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从西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西藏人发自内心的声音,看到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战争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基本愿望和要求。

藏族民歌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丑恶的批评和强烈反抗。西藏是一个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宗教稳定地占据了西藏的主导地位,已有五六百年。然而,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西藏人民逐渐看穿了宗教的伪善和欺诈,看穿了那些披着宗教外衣、有道德的高僧活佛的凶猛面孔。因此,他们用歌谣来揭露和批评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人民的麻醉和毒害。虽然这种民歌数量不多,但就思想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

情歌占藏族民歌的很大比例。情歌的主题虽然反映了年轻男女的自由爱,但也揭示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仪和教育对婚姻自由的羁绊,也反映了年轻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抗拒统治阶级的斗争。甚至在统治阶级,旧制度造成的爱情悲剧和爱情自由的斗争。17世纪末,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藏族酒歌是饮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着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婚礼上,人们围坐在藏式方桌旁,代代相传。倒酒的人一般由妇女承担,根据年龄轮流给每个人倒酒,唱歌跳舞。饮酒者应根据歌声和意思完成接酒杯、无名指向天空弹酒三次、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西藏和平解放于1951年,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而热烈的内容和风格来反映新时代,通称为西藏新民歌,以区分西藏传统民歌。新民歌和传统民歌在题材、思想、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温暖朴实的感情、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平叛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取得的巨大胜利。西藏新民歌平地崛起,类似于《家乡变新颜》、《北斗星光照高原》、《如甘露滴心窝》、像《唱不完心中美意》这样的民歌随处可见,大家都很熟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赋予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