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间艺术 畲族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她的文化丰富多彩,她的民间艺术也有自己的优势。她的民歌是她民间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反映她民间习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那么,在她的民间艺术中,有什么像她的歌一样继承了她的传统文化呢?

一、民歌

民歌是畲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称“畲歌”、“山歌”。畲族人喜欢唱歌,“俗不离歌”,善于“以歌代言”。民歌融入了畲族人民生活的程度,可以用畲族民间流传的谚语来形容:“饭养身,歌养神”。他们张口即歌,歌词是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场景编写的。无论是祭祀、待宾、婚礼、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他们都用歌曲对话,回答如流。

他们在歌声中讲述世事、陈志趣、发幽思和真诚;通过唱歌、记时令、劝耕织、比智慧更聪明、更有争议、更愚蠢、更幽默,甚至用歌曲辨别亲密、优劣、善良。多少世纪以来,畲族人民一直在唱民歌,在艰苦的环境中辗转反侧,用刀耕火种,创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坚韧、智慧和豁达。

畲族民歌可分为神话传说歌、历史传说歌、小说歌、风俗礼仪歌、劳动歌、时令歌、时政歌、情歌、杂歌、新歌、儿歌、哀歌等。

畲族民歌主要有闽浙调、罗连调、顺文调、闽皖调四大基本音调。虽然这四种基本音调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有一种难以放弃的内在联系。”这四种音调是不同的,这表明畲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中没有单一的民族来源,以及分散生活后与其他民族的混合。四种音调相互关联,表现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文化特征。基于畲族民歌的特点,它已成为畲族重要而鲜明的文化符号。

二、舞蹈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舞蹈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民族信仰、礼俗等表现特征。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娱乐角色上,满足人们审美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它还体现在用这种身体艺术诠释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历史成就,唤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继往开来,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

畲族传统舞蹈按内容分为生产舞和祭祀舞,以祭祀舞为主。由劳动场景和祭祀场景演变而来的畲族传统舞蹈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生产舞是一种源于畲族人民生产劳动、表现劳动的舞蹈,包括猎捕舞、种竹舞、闹春舞、谷神舞等。如狩猎舞,是一种与畲族人民狩猎生产密切相关的舞蹈。祭祀舞与畲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密切相关,集中在祭祀活动上。畲族祭祖是最隆重、最虔诚的民俗活动。

祭祀舞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种是迎祖祭祖活动,另一种是传教师和功德,如龙头舞、铃刀舞、安祖舞、传教师舞、功德舞等。此外,还有迎神驱鬼、纳祥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打王舞、闽东奶娘催刚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巫师(又称法师、师傅);普通人一般不表演,在某些特定场合,也只是跟着舞蹈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参加舞蹈的人数取决于舞蹈类型,包括单人独舞、双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祭祖舞在浙江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1年6月11日上午,87岁的雷长珠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凡村当众表演了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舞。他穿着一件红衬衫,右手拿着一个角鼓角,左手拿着一把铃刀。当他跳舞时,金属碰撞响亮而有声。雷长珠老人表演的祭祖舞是从他的叔叔雷良进那里学到的。

据说畲族祖先龙麒在狩猎时不小心被野兽伤害了。后来,为了纪念龙麒,畲族人每年农历正月都会打扮成师父,唱歌跳舞。祭祖舞是模仿亲人用各种工具保护龙麒遗体,边哭边赶野兽的场景。祭祖舞念、唱都用畲族语言表达驱邪赶鬼、超越亡灵、祈求民族和平。福建畲乡还有一种巫师表演的巫舞,以“奶娘催刚”为代表。《奶娘催刚》是闽东畲族巫师驱鬼镇妖活动中的祭祀舞。《奶娘催刚》的祭祀法则,由道士男扮女装扮成奶娘陈靖姑的形象来驱妖、驱鬼,具有消灾驱魔的意义。

三、刺绣

她的刺绣也被称为“花”或“刺绣”。她的刺绣技术来自她的女性服装。明清时期,她的女性穿蕾丝衬衫,蕾丝一般由女性自己刺绣,但复杂的植物、动物图案刺绣,由裁缝师傅完成。她的裁缝不仅想穿衣服,而且要擅长刺绣。人们评价她们的技能,不仅取决于她们的服装技能,还取决于她们的刺绣技能。

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但大多数畲族女性都有刺绣工艺。畲族刺绣包括衣裤、肚兜、五谷包、童帽、烟袋、鞋帽、帐帘刺绣,主要是服装刺绣。最常见、最突出的是女性在自己的外套和围裙上刺绣,上衣刺绣在领口、衣斗和缝角,围裙刺绣在裙子上。以刺绣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畲族女装,既是令人羡慕的服饰艺术,又是引人注目的民族标志。

畲族刺绣区域差异明显。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的畲族刺绣比较简单,而浙南、闽东温州的畲族刺绣比较复杂。这可能受温州瓯绣的影响,也与该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关。畲族刺绣有很多图案,最常用的是尖牙和蜈蚣脚。植物图案包括牡丹、梅、桃、荷、菊、兰、松、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银花)等。;动物图案包括龙、凤、鹿、羊、喜鹊、鳌鱼、蝙蝠、蝴蝶、鸳鸯、麒麟、狮子等。;此外,还有一些八仙持有的器物,如戏剧、传奇人物、剑、葫芦等。,以及钢琴、书籍、珠子、球、如意、花瓶、岩石、亭子、龙门等。

畲族刺绣色彩鲜艳,对比度强。大多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色、绿色、白色和蓝色,有时用金色增添华丽。一般来说,“花”使用五种以上的颜色,边缘只使用红色、黄色和绿色。色彩使用大胆随意,不拘泥于原色材料,充满装饰效果。图案的主轮廓线为白色,使整个图案图案在黑色刺绣底部特别清晰醒目。

畲族刺绣最大的特点是完全采用手工平绣(细绣)。针法以整齐的针(平针)为主,混合摆针、套针、扭针、拔针、人参针、长短针等。线条细腻,刺绣细腻细腻,质感丰富,针脚平整耐磨。衣服经常破旧,上面的刺绣还是完好无损的。同时,无论是专业艺术家还是普通女性,她们在刺绣时都不画图案,而是直接刺绣运针。他们经常用假设、隐喻、谐音等手法刺绣一些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的“花(图案)必须是故意的,必须是吉祥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编织

畲族编织工艺包括织带、织土布、竹编、草编和线编。畲族编织工艺实用性强,观赏性强。织带和竹编可以称为工艺美术。织带是畲族女性的女性红色,也是她们独特的工艺。丝带也被称为“花带”、“腰带”不仅是日用品,也是精致的手工艺品。首先,丝带的原材料和颜色因地而异。

福建一般为棉纱,多为蓝色、白色、黑色,罗源、连江等地有大红色或红灰色;浙江基本使用丝绸,有些也使用棉纱,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紫色等颜色。第二,织带没有专门的织带机。这个工具很简单,用一块长约4英尺宽约3英寸的木板,两头横钉上用5英寸长的木条,做成“工”字形的木架,就是带弓。然而,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不需要带弓,而是使用2根5英寸长的小竹管和大约5英寸长的尖刀光滑竹片。她被称为“耕带竹”。第三,织彩带不注重场地,只要有一个地方系丝线就可以了。如果你在房间里编织,在腰间系一条丝带,把丝线的一端绑在桌子、凳子、门钩或柱子上,另一端“耕带竹”放在腰上,坐在凳子上编织。四是彩带图案丰富多彩。主要图案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等。

从畲族丝带的图案来看,我们可以了解畲族的文化体系,如山居、土地复垦和耕地,主要集中在狩猎上,崇拜龙和太阳,了解水的重要性,反映了民族迁移和爱的民族团结。此外,畲族丝带图案的特点是一条丝带内有多种图案单元,在其他民族织物中很少发现;此外,还有类似甲骨文形状和商代符号的图案,包括祖先传给后代的某些信息。表达祖先的期望和委托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丝带的厚度,特别是图案的复杂性,文字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聪明的标志。织彩带多在劳动后、节日期间或晚上进行,妇女和女孩成群结队地坐在一起,互相传播艺术。

彩带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多种作用,如实用性、爱情信物,甚至织彩带也是畲族妇女识字的一种方式。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精美的畲族竹编工艺品需要几十道工序。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垫子、椅子等,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致、色彩鲜艳的篮子、篮子等。这些竹编造型新颖,色彩简单稳重,制作精细别致,图案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坪村雷益成、猴盾村雷永纪人等福建宁德民间竹编工匠众多。

1949年以前,他们的竹编工艺品,如“双喜”枕头、梳妆盒、“喜”字回纹条垫、“重人”花笼、米笼等,闻名于世。汉族富裕家庭经常邀请他们来编织。竹编中的帽子是她的独特之处。帽子是她人生产的日用品。它通常用于防雨和遮阳,但经过加工,它已成为一种工艺品,也被称为“帽子”。闽东的帽子特别精致美观。

霞浦县崇儒乡上水村,工匠们继承了祖先留下的帽子编织技巧。竹条细若发丝,一顶帽子的上条有220到240条。花笠曾是畲族女孩结婚时必备的嫁妆之一。花笠夹层的竹叶有“虎牙”、“斗云”、“舌”三种形状,都是畲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寄托着对已婚女孩的殷切祝福。畲族妇女外出市场或走亲访友时,必须戴上花笠。除了自用,斗笠还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

五、剪纸

畲族剪纸工艺简洁,简约,装饰兴趣浓厚。大部分剪纸都是用原色纸剪成的,比较黑白,多用于刺绣鞋帽、烟袋、包袱等日用品上的图案图案。从刀法上看,畲族剪纸线条流畅,美观挺拔,富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从内容上看,大部分都表现出民间流行的花鸟兽、人物、吉祥图案,尤其是人物和动物图案,生动逼真。畲族剪纸主要用于婚礼、生日和祭祀场合。

福建宁德畲族民间剪纸多为女性特技。如猴盾村妇女蓝清莲,可一刀连剪“双喜”、“寿”字等。所以村里每逢婚礼喜事,这些会剪纸的女人就成了大忙人。浙江畲族举行传师仪式,老人死后做功德时,祭师用五色纸在悬挂大厅的连词顶部写字,用尖刀凿八卦图案,增加了连词的美观和精湛的工艺。丽水、青田畲族民间仍保留此工艺。钟彩柳是温州文成县西坑村著名的剪纸专家。钟彩柳擅长剪、折、钉、剪、拆、修、拼、串、糊、插。她的剪纸已经进入了花鸟鱼虫、鸟兽、神话故事、风景的艺术境界。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