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 羌族碉楼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历史

  根据不同的位置,碉楼有不同的功能,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羌峰寨的家碉最为常见,多建在房屋前后,与房屋紧密相连,一旦战争爆发,就能起到堡垒的作用。在古代,羌峰寨也有这样一种习惯。如果有一个男孩,他必须建造一个掩体。同时,他必须在掩体的基础上埋一块铁。每年男孩长大一岁,他都会修复一层掩体,并拿出埋葬的铁进行锻造。碉楼直到孩子18岁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时,他把锻造了18年的铁做成锋利的钢刀。当时,如果有人没有家,儿子连媳妇都娶不到。由此可见,羌族的建碉风气早已深入人心。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挥碉(也经常祭祖使用)。阻挡碉堡一般建在寨子的关口,起到“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处,用于寨间传递信号,也可用于作战。

  羌峰寨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有石、泥、木、麻等。他们用刀将麦秸、青稞秸、麻秸切成寸长,与黄泥按比例搅拌成糊状,然后将选定的石材分层粘合。它的金字塔形状结构决定了它像泰山一样坚固,加上精湛的工艺,坚固耐腐蚀的材料,被称为“百年碉堡”。即使在冷兵器时代,用火炮轰也很难伤害它的肌肉和骨骼。一般建军事碉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每个碉楼的门都位于离地几米高的地方,门前放置一个活木梯供人上下;一旦独木梯被拿走,攻击者就比登上天空更难进入碉楼。碉门很矮,成年人也要鞠躬进出,门板坚固厚重,还有多个带机关的门锁(木门锁)。

  碉堡有几层,每层都有碉窗(近距离作战时扔巨石打敌人)和枪眼。居高临下,远射近击,敌在明,我在暗,守代攻轻松。土碉像铜一样 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克枯乡布瓦山上的布瓦黄土碉群,是川西高原藏羌传统军事防御碉群的主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黄土碉群”。

  阿坝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末清初。据资料介绍,川西高原藏羌碉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头砌成的石碉,主要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农区县;另一种是用粘土夯实的黄土碉,主要分布在汶川县、甘孜州的乡镇、新龙县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尤其是乡镇县的四角黄土碉最雄伟,高达30米以上。

  历史上分布在两个州的黄土碉堡大多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被石碉堡所取代。然而,布瓦黄土碉堡在各种灾难后仍然完全幸存下来,这是令人惊讶的。它也被称为铜碉堡,因为碉堡是用黄色粘土夯实的,呈淡紫色。布瓦黄土碉堡高高地矗立在布瓦山顶上。

  布瓦黄土碉群由5个黄土碉堡组成,分布在布瓦村羌寨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碉堡是一个四角形的黄色土壤碉堡。碉堡平面长方形,底边长4.5米,宽1.64米,墙厚0.74米。整体下大上小略带收分,内置木质楼架分层,每层四面墙正中开。”T“小字形窗户有望或射击孔,顶部有木制斗拱建筑,以防风雨,底部有一扇门,门高2.1米,宽1.64米。

  碉堡的外观没有任何装饰,每一面都像切割一样直。五个黄土碉堡高度不同,从18米到20米不等。布瓦黄土碉堡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战时主要用于防御入侵和抢劫。一旦发生了什么事,附近的老年妇女和儿童都可以避免;通常,土壤碉堡被用来储存食物和草。布瓦黄土碉堡立体反映了尔玛羌族追求深沉、温暖、简单、充满力量的审美倾向。

  古人说:“山不高,有仙就是名”。布瓦山的仙女就是这个高耸的黄土碉群,可以展现出尔玛羌族不屈不挠、与山共舞的民族个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