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习俗 汉族端午节有何历史习俗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小米”、“筒粽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各种各样的花样。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用野生叶(水竹叶)包裹成牛角形,称为“角小米”;用竹筒密封烘烤,称为“圆柱形饺子”。东汉末年,小米用植被灰水浸泡。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用野生叶包裹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饺。

  粽子在晋朝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此时,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子”。 时人周围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糯米叶包,……煮熟,合烂熟,从5月5日到夏至吃,一个粽子,一个小米。南北朝时期,杂粽出现。大米与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混合,品种增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呈锥形、菱形。“大唐粽子”记载在日本文献中。宋代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时在粽子里见杨梅”。这时,还有一则广告,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木车牛马,说明宋代吃粽子已经很时尚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装材料已经从野生叶子变成了竹叶。后来,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出现了。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木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5月初,中国人都会浸泡糯米、洗粽叶、做粽子,其设计和颜色更加多样化。从馅料的角度来看,北京枣饺子在北方多包枣;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饺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佩香囊:

  端午节儿童佩戴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的。香包里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香味四溢,然后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绳子,形成各种形状,形成一串,精致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间谚语说:“清明节插柳,端午节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家庭都用菖蒲和艾条洒在门眉上,挂在大厅里。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