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历史 土族的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与西夏人、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已知农耕。进入农耕时代,明朝将土族地区分为16个土司统治,其中大部分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明初,土司李英(西夏皇族后裔)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史·李英传)。明清时期,封建领主处于统治阶段。

  各村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①大多数村庄由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的田地叫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②由县官管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红牌”管辖,隶属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验司。③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属于寺院昂锁管辖。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土族人民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制的羁绊,封建地主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性更强。压迫和剥削农牧民更为残酷。

  土族人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与附近的汉族大致一致。少数手工业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商品手工业很少。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足10%的地主和富农占30%以上,90%以上的农民只占60%以上。世俗地主多以雇员(长、短工)的形式经营,僧侣地主多以实物地租的形式经营。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小麦、青稞、土豆等农作物品种。土族有酿酒习惯,农家酿造的名字叫“醉”,互助生产的青稞酒远近闻名。土族先民以日行千里的“青海聪”而闻名于中原。

  1949年9月土族地区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一些土族民族乡镇于1954年成立。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转型。土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在国家资助下发展迅速。特别是自实施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地方工业从零开始,水泥、化肥、农机、农药、粮食加工、酒厂、纸厂等数十家企业,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所有乡镇和大多数村庄都通过汽车,使用电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建立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全县建立了数十所医院和卫生所。

  老年人穿着长袍和黑色的肩膀。女性穿刺绣小领镶边斜襟衫,两袖由五色布制成,黑色、蓝色、紫色镶边肩,腰部锈宽腰带或彩色丝带,挂花手帕、钱包、钱包、小铜铃等。裤腿夹1英尺高的裤子,下边缘蓝色,黑色搭配边缘。穿刺绣的腰鞋,就像靴子一样。戴上各种“扭曲”的头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