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春运价格全国统一?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回家过年的

  春节旅游高峰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春节前后发生的一个特殊的交通季节,背后是巨大的短期人口流动。因此,从狭义上讲,古人没有春节旅游高峰,但从广义上讲,从春节出现起,春节旅游高峰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的春节旅游。

  古代春节旅游高峰的起源也是因为春节回家

  春节是中国人民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的节日。在一年中的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和最长的,通常被称为“新年”。新年和平日最大的区别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坐在一起吃新年晚餐,分享家庭的快乐。因此,除非有必要,否则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回来和家人一起过新年。

  大家争着“过年回家”,应该是古代春运的源头。

  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据研究,这可能与传说“年”是恶兽有关。传说“年”有四只角四只脚,力量极大,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都会出来。当时生产力低,个人对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全家人守在一起,等待“年”到来,共同赶走“年”。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家庭因为你没有回家而受到“年”的伤害,那将是多么不幸?所以不管有多难,有什么理由,外面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去帮忙。

  为了赶走“年”这个坏东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人都不敢睡觉,“守岁”的习俗随之而来。

  现代时空概念上的“年”晚于新年习俗。根据中国最早的释义词典《尔雅》和《年名》,“年”在唐尧时期被称为“载”,在夏季被称为“年”,商代被称为“牺牲”,直到周朝才被称为“年”。因此,现代春节的原型可以在周代推出,古代的“春节旅游高峰”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不远行”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不大,距离也不远。“农民工”不是古代春节旅游高峰的主体,主要是公务员和商人。

  古代春运高峰也面临着“回家难”的难题

  春运高峰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也存在运力问题。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简单,很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使在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的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一首名诗叫《人日思归》。诗中写道:“春天才七天,离家已经两年了。人归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没有及时赶回去和家人团聚,而是在外面过年。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但他独自在异国他乡,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他无限的忧郁和思乡,从侧面解释了古代春节旅游高峰“回家困难”的现象。

  唐代诗人王湾也遇到了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就像薛道衡一样。

  王湾来自中原洛阳,一生“品尝吴楚间”。一年快过年的时候,他乘船去了今天江苏镇江北固山脚下。他面前有很多水。他独自哀鸣,独自行走,闻着越来越浓的新年气息。王湾突然感动了自己的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脚下》这首诗。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已成为千古名言。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等“人在旅途中回家过年”的问题,营造快乐吉祥的节日气氛,古代政府会尽量不在新年前安排外出公务。相当于今天普通“农民工”的谋生者和商人会早起,避免延误。

  秦代修路的“高速公路”和“高铁”

  在“回家难”的背后,实在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不忘修路。

  殷商时代,中国古人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发现了大量车马坑。秦朝时期,中国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网,为“春运”提供了便利。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世界道广50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藏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据记载,驰道并不逊色于现代高速公路。换句话说,这条驰道宽69米。不仅路宽,路边还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

  一般认为驰道是皇帝专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但“道若今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是快速皇帝专用车道。其他车和人只能走一边,就像现代完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一样。

  除了驰道,秦朝还有直道、轨道等。什么是轨道?那是当时的高速铁路。当然,轨道不是铁轨。它是由硬木制成的。除了不同的工程材料外,枕木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区别。马车在上面行驶,速度非常快。

  秦朝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了“高铁”的惊人结论。该遗址位于河南南阳。轨道的存在对《史记》中所谓的“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秦朝的公路网不是因为当时春节旅游高峰的需要而建造的,而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运输的考虑,但它对新年等民间习俗的影响不容忽视。

  古代春运高峰工具“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节旅游高峰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已成为江南和沿海地区旅客出行的主要途径,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春节旅游高峰客流市场。

  除了路况,还有运输工具影响春节旅游高峰的效率。中国不仅是第一个建造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而且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外国学者认为,汽车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首次推出的。事实上,中国人还不算太晚,而且很早就被使用了。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辆车。

  在古代,驱动力主要是人力和动物力量。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战车,战车是汽车的前身,然后是痴呆车、独轮车、鸡车、黄包车和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黄包车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因此北京被称为“东方汽车”。

  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依靠动物动力汽车,是中国古代的公共汽车。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节旅游高峰的主要工具,和现代长途巴士一样重要,在北方的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

  畜力车也有很多种:行李(音同栈)车、安车、(音同温)车、护车、传车、兵(军)车等。车是一种结构简单、车身材料档次低的轻便车;行李车是大卡车,送人时变成了大巴。安车比较高级,由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相当于现代高级轿车。车是一种卧式车,有窗户,可以调节车内温度。这辆车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它。它不是古代春节旅游高峰的工具。秦始皇死后,它成为了一辆先进的“灵车”。

  古代春节旅游高峰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来说,坐公交车回家是很显眼的。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来实现“回家过年”的愿望。因为不是一天就能回家的,路边有很多小酒店、家庭酒店和官方驿站,住宿方便。

  唐代春运高峰收费全国统一价格

  为了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三种交通系统:官方、商业和私营,但无论哪一种都要收费。节日期间,客运和物流费用将比平时贵,但相对稳定。例如,在唐代,商业运输有全国统一的价格,并有最高和最低的价格限制,甚至里程速度也有详细的规定。

  据《唐六典》记载,速度和里程标准如下:如果是陆路运输,马行每天70英里;步行和驴行50英里;汽车经销商30英里。如果是水路,货船逆(黄)河,上行30英里;逆(长)河上行40英里;其他河流逆水上行45英里。特殊情况可向水政部门报告,酌情减少。

  成本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英里,运费900文;每次携带l00斤,走100里,运费100文;走山坡路,运费120文。但即使走的都是山路,最高要价也不能超过150文;但是走平坦的道路,不管成本有多低,都不能低于80文。人背、扛、抬,两个人顶一载收费。从幽州(今北京)到平州(今河北卢龙),黄河和长江上水16文,下水6文。剩下的河上水15文,下水5文。

  以上是日常物流价格,如果是春节旅游高峰,应该比平时更忙,价格也会波动,但基本稳定。这个运费高吗?这个运费高吗?以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任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月薪3817,日收入约127。以“两人顶一载”为例,每人可以拿100斤的东西走100英里,每人可以拿到50篇文章。每天走50英里,日收入25篇,当时可以买2桶米(25斤左右),所以当时运费不高。假如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高峰的首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