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守岁待“年”:趣谈春节习俗的由来

  导读:传说在古代,“年”是一种深居海底的怪物,每逢除夕,它都会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除夕那天,人们为了避免“年害”,逃到了深山。除夕夜,一位白发老人没有和人一起逃到山上,而是留在了村里。“年”进村口发现家门上的红对联时,浑身发抖。春节俗称年,既是具体节日的指称,也就是正月初一,也是一段时间的指称,即春节期间。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习惯,春节从腊月初开始,直到明年正月底结束。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大的节日。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都源于古代神话。

  春节始于季冬之月,俗称腊月。腊月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年终祭——腊。腊人,猎也,即田猎获兽,祭祖。又说:腊人,接也,即新旧交接,所以要大祭功酬神。随着岁月的流逝,腊祭逐渐分为腊月三大节日:腊八、祭灶、除夕。腊八,又称腊八节,时间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要开展祭神祭祖、驱疫辟邪、喝腊八粥等民俗活动。腊八祭神祭祖是最隆重的年终祭祀,目的是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奖励、回报神灵和祖先灵魂的关怀、祝福和祝福。《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芪始为蜡。也是蜡,索也。十二月,万物合聚,索之也。蜡祭也,主先吝啬,祭司也吝啬。祭祀百种,以报吝啬也。祭祀对象是神农、炎帝、后姬等古代神话中的大神。是他们的福佑,人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后来腊八祭变成祭祖,大概是因为那些大神后来演变成了祖先神。

  腊八驱疫辟邪也是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一种祈祷。主要方法是“大诺”,驱逐对象是凶鬼和灾难。《搜神记》云:“昔朱旭有三个儿子,死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鬼,一居宫善惊小儿,为小儿鬼。作为神话中的皇帝,其子常以灾神的面目出现。秦汉时期,腊八当天,人们击腰鼓,戴胡公头,做金刚力士驱灾、逐疫、辟邪。现在,湖北或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仍然存在年底大诺的习俗。腊八那天人们要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起源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佛成佛、秦始皇修长城、怀念岳飞。还有一种与神话有关的说法:传说朱旭的三个不肖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伤害了人类,但他们害怕红豆(红豆),所以人们在腊八用红豆等其他豆类和谷物煮粥,驱鬼祛疫。

  祭灶,即祭灶神,是小年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日期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小年日,所以小年节又称“灶神节”、“祭灶节”。灶神是谁?传统的说法是古代的大神。“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黄帝做灶,死为灶神。"""朱旭氏有子说黎,为了祝融,祭以为灶神。后来还有其他说法。“灶神姓苏,名吉利。“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古语有云:“灶神晦日升天,白人罪。” 从先秦到现在,家家户户都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升天举行祭祀,用麦芽糖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去天帝不说人类的坏事,只说好事。这也是小年期间吃麦芽糖习俗的由来。

  除夕,即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又称“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传说在古代,“年”是一种深居海底的怪物,每逢除夕,它都会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除夕那天,人们为了避免“年害”,逃到了深山。除夕夜,一位白发老人没有和人一起逃到山上,而是留在了村里。“年”进村口发现家门上的红对联时,浑身发抖。随后,村里又传来阵阵爆竹声。闻此,“年”转过头,匆匆逃走。原来“年”最怕红、火、爆。从此,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守岁等待“年”。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来自神话。在古代,除夕或前一天,门上要“设桃梗、郁垒、芦笋”,“风俗通”云:“黄帝上古时,有神茶和郁垒兄弟,性能执鬼。桃梗,梗者更多,年终更开始,受介也。虎阳物,百兽之长,能打险,性食鬼也。“在门上画虎或神茶、郁垒兄弟像,是贴门神的最初风格。唐朝以降,门神改绘为初唐名将秦琼(叔宝)、尉迟恭两人,这种风俗一直沿传至今。桃木有神性,门上挂着“桃梗”驱鬼。后来,“桃梗”被“桃符”取代,“桃符”也被称为“桃板”。唐朝时,上面写着神茶和郁垒二神的名字。五代时,有人在桃板上写吉祥字,成了春联的前身。自宋代以来,春联一直写在纸上,贴春联的时间也改为除夕,这也是一种习俗。贴春联的主要目的是驱鬼,但现在已经无意了,已经演变成一种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活动。除夕,也就是说,辞旧年。所有民间活动的目的是消除旧布新,驱邪辟邪。除了贴春联,还有祭神祭祖、祈福纳祥、吃年夜饭、守年、接年等民间活动。除了祭祀天地和众大神外,除夕祭神还包括财神、宅神、路头神、田神、蚕神等。祭祖,即祭祖,此外,还不忘祭祀孤魂野鬼,既表示慰问,又防其作祟。祭祀神祖源于对神话神祖的崇拜。

  除夕过后,进入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人们不仅要敬神祭祖,还要敬长望幼。春天是一年之计。春天标志着农耕和春牧的开始。在接下来的春天,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应该有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一是祭祀农具之神,二是祭天祈年。祭祀农具之神,即“祭雷”,传说炎帝“制雷,教民农作”,因此被视为农具之神和农业之神而祭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祭天祈年源于神话时代对天的崇拜或对日的崇拜。在古代,人们靠天吃饭,所以把天视为神。祭天就是祭太阳,因为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给万物生存。在古代神话中,太阳是盘古神的左眼,太阳是帝王的妻子羲和出生的。此外,炎帝、黄帝、朱荣在古代神话中被视为太阳神。祭祀太阳神的目的是祈求丰收,其仪式形成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间娱乐的习俗。正月十五,有龙灯、舞狮、跑旱船等娱乐活动,是古人对九头鸟的对抗仪式演变而来的。据说九头鸟啄人害畜,它鸣叫时嘴流血,血滴到地上五谷不生。人畜沾上它的血,身体就会溃烂而死。但九头鸟打不过龙狮,也怕声音,水能溶解它的血引起的瘟疫。因此,人们在正月十五玩龙灯、舞狮、跑旱船,与九头鸟搏斗,结果九头鸟不敌而死。年复一年,这种斗争仪式被视为一种娱乐活动。

  正月的最后一天有送穷的习俗,即“晦日送穷”,送穷完了,春节才结束。古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食糜。人造新衣与之相配,即裂破,以火烧穿之,号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祭于巷,称“送穷鬼”。“晦日送穷”源于神话,由弃旧迎新和祭火神两大习俗组成。南朝楚人祭火神历史悠久,因为楚人是高阳氏的后代,而火神朱融、重黎、吴回是高阳氏的第三代孙子。正月祭火神的习俗,近世遗存于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历史悠久,神话作为春节习俗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习俗信仰和继承的主要内容,为节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