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贡和孙策有什么矛盾?许贡为何要刺杀他呢?

许贡和孙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孙策作为东吴的创立者和领袖,才华横溢、威望卓著,而许贡则是其亲信之一。然而,在孙策的统治下,许贡逐渐感受到了权力的压迫和不公平待遇。这种不满和矛盾最终演变成了许贡刺杀孙策的极端行为。为了深入探究许贡为何选择这一极端举动,我们需要回顾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官渡之战前一年,袁绍吞并公孙赞,四州之地,势力前所未有,准备进军许都;江东的孙策也虎视眈眈。此时曹操羽翼未丰,面对南北的压力,尤其是北方的威胁,形势极其紧迫:是时候袁绍方强了,而策并江东。从袁绍居北、曹操居中、孙策居南三个军事集团的地理分布来看。一旦袁绍进兵,孙策趁机偷袭,曹操必然腹背受敌。在这方面,曹操首先考虑缓解江东的防御压力。曹公力没能逞,想抚之……,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都礼辟策弟权易。在这里,曹操巧妙地利用和亲来缓解南方的威胁,为后来与袁绍的官渡决战解除后顾之忧。江东专注于内部管理,自然不想卷入袁曹的决战,却错过了坐收渔利的机会。

  虽然我们不能寻求双方的长期和平,但曹操在战略上麻痹了孙策,避免了双方受敌的困境。孙策只能被动地接受。江东方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美好的时光,背信弃义,抄袭曹操的后路。然而,在官渡之战中,孙策刚刚去世,他的兄弟孙权刚刚继承了他的兄弟业务,面临着更多的内部问题,所以他放弃了北顾的想法。

  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已经成为概念化的最高权力象征,被公认为世界上的正统天子。谁控制他,谁就可以移动圣旨,命令中国,获得居高临下的主动权。因此,汉献帝成为各军事集团猎取的热门商品,在三国形成过程中引发了迎汉献帝之争。

  袁绍的谋士抑授是第一个提出迎汉献帝的人。然而,足智多谋的袁绍既没有知识,也不想在称帝的道路上多一块绊脚石,错过了机会,所以本文不再赘述。

  再看曹操和孙策,两者都有迎献帝之心。初平三年,谋士毛杰为曹操制定了两项取天下的方针: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种,蓄军资,赢得了曹操的心。江东方面,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策阴欲袭许,迎献帝,密置兵,部署诸将。但很明显,曹操对迎献帝的心理准备至少比孙策早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双方抓住迎献帝重大机遇的能力。建安元年,汉献帝东归洛阳,荀攸、程昱等有见地的主人奉迎天子。曹操亲自带兵到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完成了这个计划。实现了曹操的目标。孙策方面,由于未发,吴郡太守许贡客将被杀,导致迎帝计划流产。

  曹操是迎汉献帝事件的最终赢家。此后,曹操从镇东将军跃升为将军(后来是司空),总揽朝政。他经常以天子为辞,命令世界,利用时间,为自己穿上正统的外衣。孙策之死彻底毁了江东争正统的机会。棋输一招,满盘都损:如果你不能迎接汉献帝,你就得不到正统的护身符,这意味着江东政权始终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地位,这也成为制约孙立国的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孙吴现阶段的外交活动主要是为了稳定,但孙策也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集团利益:在官渡战争中,孙策有机会获利;在汉朝皇帝的活动中,孙策也准备欢迎皇帝,两次事件要么未能实施,要么失败。直接来说,都是孙策之死的人祸,实际上是历史的浪费。但深入分析,孙策的死实际上是江东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之一。

  孙策之死起源于许贡,后来被他的客人杀害。这里我们要问,徐贡到底是谁?孙策为什么要杀他,徐贡客怎么了?汉末吴郡都尉许贡,与北方名人许靖有旧,靖过江,先投许贡。这句话有两个内容:一是许贡是南方的大族,在汉末吴地居高位。二、许贡交好当时北方的士人,依然维护着汉朝的统治。从当时孙策过江东后的情况可以看出,起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献帝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甚至还京邑。如果被诏不得不还,如果放在外面,就会造成世乱。上面许贡的书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已经注意到孙策割据江东的尝试,并对汉廷深感担忧。不幸的是,这张桌子并没有达到献帝的目的,而是被孙策获得了。然后朱治策回应孙策,攻击许贡,许贡败逃,南投山寇严白虎,最终被孙权打破杀害。《三国志》卷56吴书·朱治传》。

  在南方,由于徐贡世居江东,时任吴郡都尉,身边有一些寄寓之士。这里的宾客寄寓者在《吴书》中被称为客人或客人。储蓄客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至于徐贡门下的客人,只能算是他养的一些可以暖和衣食,为之赴汤蹈火的死人。然而,孙策就这样被杀了,不是死在疆场,而是死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客人身上。值得深思,耐人寻味。

  徐贡代表着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孙策之死反映了北来人与地方势力的争夺。同样,当有更多的原因时,北来人与当地势力的矛盾只揭示了制约孙吴外交的内部问题。《三国志》四十六卷吴书·孙策传记者孙策临死时江东局势说:深险之地还没有尽到;而世界英雄布在州县;宾客旅游寄寓者以安全为意,没有君臣之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