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打仗为什么都注重阵法,阵法究竟有什么用?

军阵,古代战争中无处不在的词汇;破阵,一个在古典作品和武侠小说中被强烈渲染的情节。在分析了阵法文化后,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刘庆认为,这些军阵已经传奇神化,历史上真正的军阵并不神秘。刘庆研究员也明确回答了阵法是否会在各国核弹、枪械、军用飞机等竞赛发展的背景下退休到历史深处。

阵法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战斗队形。刘青直截了当地说。刘青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的专家。他对中国古代军队进行了研究。这次采访主要是讨论军队阵列的神秘性。

每次中国古代军阵出现在历史上,几乎都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复杂的剑影中,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军队或士兵可以与金鼓号角的指挥或羽扇的示意合作,产生无限的力量和超人的能量。依靠阵法,弱可以胜强,小可以胜大,连没有生命的沙石树也可以用来杀敌。比如《水浒传》第88回,辽军摆下的太乙混天象阵,让一直能征善战的梁山泊官兵惨败三次,连黑旋风李悝jy都活捉。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鲁迅在夷陵战役中击败了刘备。当他一路追求胜利时,他走进了诸葛亮用石头建造的八阵,最终全军覆没。鲁迅本人依靠诸葛亮岳父的爱逃脱了。在《大破天门阵》中,入侵中原的辽军为了与宋军决战,摆下了天门阵。虽然作为宋军元帅的杨六郎使用了大量精兵,熟悉了天门阵的要点玄机,但仍然难以破解,直到他被降落为龙木。

这些出神入化的阵法令人眼花缭乱,令人向往。然而,在与刘研究员交谈的过程中,我的想法逐渐被颠覆。在刘青看来,故事中的阵法已经高度神秘,史上真实的阵法相去甚远。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阵法又是什么样的呢?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字长蛇阵、六丁六甲阵、九宫八卦阵、八门金锁阵等阵法是否真正存在过?在刘庆的讲述下,我一步步接近了这个千古之谜。

从狩猎阵型到上古军阵阵型

阵法是在古代战争中为了要求战场上的统一指挥和协同行动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让每个士兵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早在古代,最原始的阵法就出现在古猿逐渐变成人的过程中。

阵法的起源与狩猎活动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最早的战斗对手不是人,而是野兽。在狩猎过程中,对于弱动物,古人追逐或伏击,面对野兽,采取防取防守形状,让强壮的人走在前面,母亲带领幼儿走在中间,两边是年轻人,稳定勇敢的壮年殿,非常有效的防御野兽攻击,构成了古人最基本的阵列。

即使人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这种阵列方法与狩猎活动的起源关系仍然清晰可见。在夏季、商业和西周,军事训练主要是通过通常的狩猎活动来完成的。因为狩猎的形状与战斗中的形状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更有娱乐性的狩猎活动也可以提高人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不仅中原汉族,边疆少数民族也习惯于直接用与野兽搏斗的战斗队形作战。据宋人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使臣拜访女真族首领严阿骨时,看到他每次打猎,都向将军投掷箭,决定各部落军兵的狩猎位置,然后借狩猎机会练习阵法。这种围猎阵型,在后来女真骑兵与辽军和宋军的作战中,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成为两翼包抄阵法。

最早的军队阵列是第一军队阵列,顾名思义,士兵们只组成了一个大军队阵列。由于一个军队阵列在战斗中几乎没有战术变化的空间,它很快被第二个军队阵列、第三个军队阵列所取代,直到多个军队阵列。在战争中,这些不同的军队阵列有不同的分工,一些军队阵列用来吸引对手,一些负责与对手决战,一些用来绕道复制对手。

从兵种上看,战争中最早使用的阵法应该是步兵方阵。然而,战车产生后,组织形式成熟、使用自由、名称多样的早期军阵仍然是车战军阵。车战军阵的流行时间是从商代中后期到周代。

车战起源于夏代,直到商代晚期才形成一定规模的作战风格。它的主要装备是一辆木制战车,由两匹马或四匹马驾驶。战车上载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甲士持弓射箭,右甲士持戈、矛等长兵器。通常,战车在保持宽大编队形状的前提下,随着缓慢的鼓点慢慢前进。接近敌人时,左甲士用弓箭射向敌人,敌对双方战车交错时,右甲士用长兵器战斗,直至弃车肉搏。

由于单纯的战车部队冲击力有限,没有步兵的保护,每辆战车周围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步兵,因此很容易被灵活的步兵消灭。这种战车和步兵混合的军队阵列可以充分发挥整体力量,在对抗之前会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通常听到的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是用战车来判断诸侯国实力的标准。然而,虽然战车阵列浩浩荡荡,气势磅礴,但并非无敌。原因是当时战车前进速度相当慢,阵型僵硬。

春秋时期,车战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摆脱了双方前列阵势的惯例,而是更加注重战斗的突然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车战战术的内容,影响了战车编组队形的变化。有一些经典的阵型,其中方阵和雁行阵最为常见。

方阵是最古老、最基本的阵型,阵型整齐,四方如绳,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形成宽大的战斗正面。孙膑认为方阵要薄中厚方,即方阵中心兵力稀疏,周围兵力厚实。中间兵力少,能虚张声势;周围兵力多,能防御敌人进攻。雁行阵,又称鸟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翼向前或向后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呈V形状,就像猿的手臂向前伸展一样,是一种用来复制迂回的阵型,但后防相对较弱;向后倒V用于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实战促进了阵法的不断进步。公元前541年,晋国将军魏舒和狄军相遇。由于战场地形狭窄,庞大的战车无法启动。魏舒大胆改革,毁车为行,将战车上的甲士和步卒混合在一起。习惯了车阵的狄军嘲笑他,但他失败了。

随着作战区域延伸到山地和水网区域,特别是随着战国时期弩(远强于弓箭)的装备部队,步兵可以有效地遏制战车在宽前面的影响,使车手不再强大,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

步兵的兴盛,对步兵战法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要求。由于步兵一直作为车阵的附属物存在,所以,步兵复兴后的军阵排列,最初的参照物只能是车战军阵,如方阵、雁阵等等,之后才逐渐发展出各种阵法。

战国时期步兵阵多,当时的军事理论家总结了这些阵法。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包括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将军阵分为方阵、圆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阵、疏阵、数阵、火阵、水阵10种。需要指出的是,后两种是特殊战术,前八种是阵法。

刘青说,在八种阵型中,除了方阵和雁行阵,圆阵是为了防御;疏散是疏散的队形,通过增加行列间距,通过更多的旗帜、武器、草人,以少数力量显示强大的力量;相反,数阵是密集的队形,集中防御和进攻;锥形阵形,像锥形,前宽,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前面攻击敌人,突破和分割敌人的阵型,扩大两翼的结果,是一个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钩阵的前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以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绕道攻击后面的金鼓;玄祥阵是一个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有许多旗帜和无尽的鼓声,模拟了士兵和汽车的声音。通过嘈杂的中风,制造了大量军队的错觉,以欺骗敌人。

步兵阵法成熟后,中国军队阵法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一个新因素促使它继续前进。骑兵在广阔的战场上迎来。

骑兵机动性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马踏板发明后,骑兵不用担心马上坐不稳,使骑兵成为战场上的生力军。最早的骑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当时,赵已经开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作战方法。在汉代,中原步兵方阵的缺点暴露在北方匈奴骑兵面前。因此,汉代也采用了骑兵部队。

自古以来,骑兵只有两种战术:积极的攻击和迂回的复制。但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骑兵不可能像步兵一样强调士兵之间的有序进退。

时间进入魏晋天下,披着盔甲的战马开始驰骋大地,马背上是全身佩甲的士兵,这就是重骑兵。然而,尽管重骑兵的防御性有所提高,但它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因此,在隋唐时期,轻骑兵再次成为主流。之后,虽然辽金时期重骑兵复兴,但时间太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元代,蒙古轻骑兵横跨欧亚大陆,欧洲重骑兵(其盔甲厚度远不如中国重骑兵)几乎无法反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