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 博大精深的壮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史

  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会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产业证实,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岭南生息繁衍,尤其是广西。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85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就“柳江人”的体质特征而言,其面部低矮,鼻梁塌陷,颧骨高,下巴突出,眼睛深凹,是南方蒙古人种形成的特征。

  类似于今天壮族人的体质特征。近年来,新石器时代的人体骨骼在桂林郊区发现,经鉴定,距今约1万年。其体质形态继承了“柳江人”的特点,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由此可见,这些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的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衔接的,显示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些原始人类灭绝或全部搬走的迹象。这说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时期的人类逐渐形成的。

  壮族作为南疆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比较发达。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对应的是,壮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壮族先民使用的工具包括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地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刮刀、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和火灾的遗迹。

  在这些原始工具中,有针石、陶针和骨针,可用于医疗。在原始时代,在穴位和野外,陶器和熟食可以通过取火来制作,这有利于人体器官的发育,特别是大脑,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收集食物,然后识别百种药物,并制造简单的医疗工具。随着壮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族医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发展。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味料制成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综合分析患者症状、病因、体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饮食疗法。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是食补的原则。强医药膳的烹饪特别注重保持食品和药材的原味,使食品和药材的性味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治疗和保健的作用。烹饪方法包括蒸、煮、炖、炒、煮汤等。制作药膳时,还加入一定的调味料,增加药膳的色、香、味,增加食欲。

  在壮族药膳中,蚯蚓、蚂蚁、蜈蚣等昆虫、蛇、鸡、猫、老鼠是传统食品,经烹调加工成药膳,如炸蚕蛹、清补凉炖老鼠等。瓜果是制作山楂糕、菠萝杯、石榴汁等各种民族特色瓜果药膳的常用原料。此外,壮族人对米饭的做法也多种多样,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在传统药膳的基础上,壮族人民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药膳,如罐装药膳、保健饮料、药膳糖果、药膳小吃、药酒等,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壮医药膳将为人们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