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曹丕是怎么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的?

  曹丕是如何在夷陵之战中失去统一世界的机会的?有趣的历史小编为您带来了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三国时期的夷陵战役给吴蜀双方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北方的曹魏兵强马壮,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怀疑。他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刘备的军队停下来,失去了统治世界的绝佳机会。

  张武元年4月,刘备在成都当皇帝。刘备立即宣布攻打吴,因为他为二哥关羽报仇。当年7月,刘备率领5万军队猛烈杀害东吴,连营700英里。孙权请失败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他暂时同意了曹魏陈臣和曹丕。

  现在看来,曹丕已经失去了统治世界的好机会,或者他犯了一生中最致命的错误。尤其是夷陵战争爆发后,上帝给了曹丕一个绝佳的机会。当时曹魏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趁机灭东吴,然后一步步把蜀汉困在四川。曹魏寺收到孙权的投降信后,分为三派:以侍中刘烨为首,主张联蜀伐吴;以曹丕为首,主张联吴伐蜀;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等待收获利润的机会。孙权遣使投降时,大臣们都很高兴,但刘烨认为曹魏的机会来了:

  “今天还在互相攻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攻击。蜀攻其外,我攻其内,吴之 死不到十天。吴亡是蜀弧。如果把吴的一半割成蜀,蜀固就不能长久。如果蜀得其外,我就得其内!”刘烨想得很好,但孙权和刘备并不愚蠢。曹魏军一旦南下,任何一方都会受到攻击,对方都会嘴唇发冷,这只会导致孙刘联盟再次结盟。

  刘烨一再坚持,曹丕却否决了。在否决刘烨联蜀攻吴的主张时,曹丕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畏,其不可!孤何不受吴降的影响,而是袭蜀后?“就在曹丕和刘烨争论的时候,王朗认为孙刘两败俱伤的时候,就会再次出手。乍一看,王朗的策略非常聪明,可谓“一箭双雕”。然而,王朗忽视了孙权和刘备对曹魏的防备。事实上,当刘备在夷陵战役中惨败并退回白帝城时,孙权派使者求和,双方再次联盟,这是王朗从未想过的。

  权衡之下,曹丕终于放弃了联吴伐蜀的计划,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王朗的最终策略是这样的。“如果权亲与蜀贼相持,战斗旷日,智均力敌,士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时,就要选举重将,承寇贼之要,时而后动,择地后行,一举无余。”

  用现在的话来说,曹丕在投机。既然是投机,就要冒巨大的风险。孙权赢得夷陵之战后,似乎忘记了曹魏的称臣,曹丕非常生气。既然你不尊重我,那我就“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曹丕决定敲打孙权。自222年以来,曹丕多次亲征御驾,但一点也不便宜。就这样,曹丕失去了统治世界的最佳机会。

  曹魏实力雄厚,被吴蜀征服。今天,夷陵之战似乎是吴蜀之间的一场战争,但在当时的三国环境中,它更像是对魏的一种战略诱惑。通过诱导魏军南下,削弱魏军的军事实力,从而达到消灭魏的目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出兵南下无疑是有很大风险的。根据夷陵战争前的情况,魏国已经有了相应的方法来面对吴国和蜀国的进攻。剩下的就是消耗其国力,等到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出兵南下就能一举胜利。在我看来,夷陵之战对魏国来说是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背后的风险也必须面对。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两国不断的南征,在夷陵之战前,吴国和蜀国都是联合对抗魏国的。都表达了两国联合对抗魏国的既成事实。

  最后,虽然后续荆州之战两国之间存在摩擦,但曹丕无法确定两国是否真的交战。毕竟,在魏国的强大压力下,自己的内斗是不明智的。说白了,曹丕低估了刘备为他的兄弟关羽报仇的决心,也就是他们的兄弟关系。毕竟,联吴抗魏是大国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所以魏国选择按兵不动也不难解释。魏国本身的战争实力远强于吴国和蜀国,没有必要投入兵力进行巨大的冒险。毕竟只要拖了,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魏。相反,如果魏国选择趁机南下,可能会推动吴蜀放下兵戈联合对抗魏国,那就不好了。

  另一种情况是夷陵之战是吴蜀联合进行的战略欺骗,因此也有可能选择征服魏国。从那时起,曹丕选择按兵不动也有其独特的考虑。毕竟,当时的旅行是一种冒险行为,选择一种更安全的方式也没有错。但如果曹操还活着,他就不会像曹丕那样向前看,也不会抓住千载难逢统治世界的机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