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古人当兵就没有退伍一说吗

在古代,当人们踏上战场时,往往意味着要为国家和家族的荣誉而奋斗,决不容退缩。毕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古语流传至今,让我们思考古人当兵是否存在退伍一说。或许,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服役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因此,退伍或许并没有成为古人词典中的词汇,因为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与对于战争的认同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历史的长河中,退伍与和平的到来,也渐渐成为一种可选择的道路。

  对古代士兵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有趣的历史小边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古代士兵没有退伍吗?

  “十五从军征,八十得归。路逢乡人,家里有谁。从远处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子从狗窦进来,野鸡从梁上飞。中庭旅谷,井上生向日葵。捣谷持有,生向日葵持有。我不知道米饭是谁煮的。出去东看,眼泪沾在我的衣服上。”

  这首创作于汉魏时期的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15岁参军、80岁退伍归来的退伍军人在回家的路上和回家后看到的悲剧情景。几乎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为诗中的主人公感到难以言表的悲伤。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当兵难道没有退伍制度吗?15岁去当兵,80岁才回家,这是人干的事吗?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古代当兵服役的事情。

  古代不同时期的征兵制度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以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为基础。

  在秦朝和西汉早期,所有15至70岁的成年男性都将在国家注册,这与我们现代人成年后获得身份证几乎相同。注册的男性一生必须履行服兵役两年的义务。第一年,他们在京师或战场前线担任“正卒”,第二年,他们在县里担任“守卒”。(另一种说法是第一年在京师任“正卒”,第二年在边郡任“守卒”。小编推断出这两种说法可能是由于战争和和平时期对策不同造成的。)

  在和平年代,男性入伍时间一般为20至24岁。因为古人结婚早,20岁之前基本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是时候为国家效力了。当然,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更重要的是,人口是古代最宝贵的资源,让成年男性在家乡结婚生子后服兵役,这也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如果是战争时代,服兵役的时间取决于实际需要。如果前线真的很紧,15岁注册后可能会直接送到战场。

  每个家庭都需要安排一名成年男子服兵役,但如果家庭中有人在“二十等爵位制度”(秦汉时期的爵位制度)中的爵位级别高于九级,或者皇帝下令赦免义务的,可以免除服兵役。此外,任何身高低于规定最低标准的人都将被注册为侏儒,他们也将被免除服兵役。

  由于绝大多数人都要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古代封建王朝往往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然而,对战争史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最勇敢、最善于战斗的精锐部队,而不是跟随后面的杂牌部队。因此,古代士兵入伍后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拔和分类。以西汉为例,擅长步战和弩的士兵将被训练成“材料官员”,擅长骑马和射击的士兵将被训练成“骑马”,擅长水战和熟悉水的士兵将被训练成“建筑船员”。材官、车骑、楼船士都是精锐部队,他们的工资和爵位都比普通士兵高。同样,战场上的战斗主要依靠材料官员、骑自行车、建筑船员,其他士兵主要负责运输、警告等次要军事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当兵也有退伍制度。服兵役两年后,普通士兵可以回家,但这还没有结束。服役结束后,每个人每年都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在家乡附近“中风”服役。主要任务是公安巡逻,为家乡附近的大型国有工程项目提供免费劳动力。精锐部队的士兵,如材料官、骑自行车和楼船士,与今天的职业士兵相似。他们可以选择在服役期满后留在军营或回到家乡。简言之,没有严格的规定。

  最后,回到《十五从军征》,诗中描述的这种情况是假的吗?当然不假。我们上面提到的主要是和平时期的正常服务流程。如果改为战争时代,系统将非常灵活。例如,如果古代士兵参加远征,他们基本上会留在任何地方。需要大量士兵继续拓展领土或保留现有领土。你怎么能一到点就回家?另外,如果家乡在战争中成为敌占区,即使能退伍,也很难顺利回到家乡。因此,战争时期《十五从军征》中的人类悲剧是一种常见现象。现在网上很多键盘侠天天喊着打这个打那个,却完全忽略了战争的残酷。“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祁。”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