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阮简介,关于这种传统乐器有什么发展历史?

  小阮是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缩写。据说西晋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因此得名,四弦有柱。始于唐代,元代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音域广阔,表现力丰富。所以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乐器介绍

  阮,阮咸的缩写,也有长颈琵琶的意思,不同于龟兹传来的琵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时期,阮咸墓出土一件铜琵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为直柄木圆形共振箱,四弦十二柱,垂直用手弹奏。唐代琵琶是军事命令的工具,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想马上喝琵琶。

  阮咸乐器包括中阮、大阮,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中乐团。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中音部分。

  1949年以后,阮咸乐器发展成阮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其中,香港中乐团用高音阮代替刘琴作为高音乐器,中阮、大阮是各民乐团常用的中低音乐器。

  阮扬声器圆形,12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奏,可用于独奏、重奏、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发展历史

  起源

  根据汉代至魏晋的文史资料,阮是中国自创的圆、直、四弦、12柱(品)乐器。起源于公元前217年至公元前105年,汉代称秦琵琶或秦汉子

  西晋阮咸善弹这种琵琶,因此得名阮咸 。唐代,大约350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琵琶在音乐部排名第一。曲颈琵琶逐渐被称为琵琶,而直柄圆琵琶则被称为阮咸。直到清朝,阮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格,但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民间流行的老阮退化为两三弦。

  阮咸是西晋(公元266-316)竹林七贤中的杰出音乐家。他最喜欢演奏这种乐器。当时,他演奏的是阮,他倾向于定型。由于阮咸擅长演奏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成为独奏、合奏或伴奏相和歌曲的主要乐器。后来,由于社会动荡,阮曾失传。

  唐代

  据《新唐书·根据《元行冲》,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快朗在古墓中得到铜器,身体像琵琶一样圆,类似于阮咸在《竹林七贤图》中弹奏的乐器。元行冲说:这个阮咸的作品也是之林,弦之声优雅,音乐家就叫阮咸。

  阮,唐代,有四弦、十三柱,发展较为完善。阮咸也是唐代《清商乐》和《西凉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盛唐时期,阮咸在日本流传。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着唐代传下来的珍珠紫檀阮咸。阮咸长100.7厘米,四弦,14个产品,在圆形共振箱的面板上,有两个圆形的音孔和一个音窗,腹部是一幅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云上镶嵌着珍珠母,琴箱背板上镶嵌着美丽的花枝图案,还有两只飞鸟。其精细的工艺和美丽的造型在后世是罕见的。

  宋代

  阮咸简称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太宗赵光义将阮咸从四弦增加到五弦,而不是五弦阮咸,而是五弦阮。

  元代

  元代,阮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清代

  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清阮来看,阮直到清朝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格,音域只有一个八度以上。民间流行的老阮退化成两三根弦。即使是四根弦,每两根都发出同样的声音。音域狭窄,音阶不完整。

  现代

  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成立后发展迅速。阮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有四个声部: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改革后阮均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大到三八度以上,音量增加。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除传统指法外,演奏技巧还吸收了其它中外弹拨乐器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阮,1977年制作的双层共振箱,在增加的钢琴箱中增加了一个薄的共振板,将腔体分成前后两部分。这种边音色圆润厚实,音量明显增加。

  阮在1979年制作的电扩音中,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魅力。

  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无品阮在钢琴盒的高音区有一根音柱。由于山口和弦的高度降低,弦靠近指板,易于演奏。它保持了阮的原始音量,音色相对柔和。在演奏中,可以借鉴三弦、琵琶、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用于流畅的旋律,表现力极强,艺术效果感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