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为何兵败,朱高煦的造反大业为何总是以失败告终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其在朱棣起兵谋反时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多次立下战功,助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在这个过程中还评价其是所有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也就是这句评价让朱高煦生出取缔朱高炽的想法,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都在想办法将哥哥朱高炽拉下马,甚至还联合三弟朱高燧一同发起反叛,但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那么朱高煦的造反大业为何总是以失败告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朱高煦为何兵败的详细解答。

首先,没有金刚钻。也就是说朱高煦自己不行,他性情残暴,崇尚武力,书读得少,没有大智慧,没有辨人识人的能力,也没有宽容之心,还野心勃勃,没才华低导致了朱棣在深思熟虑之后没有立他太子。打下了江山后,更是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治国之道才能服众,以此来稳固江山,这可比打江山难得多,这显然是缺乏文化的朱高煦做不到的,朱棣更不会考虑他了。当他遇到仁慈有智慧的朱高炽加上文武双全的朱瞻基,怎么可能斗得过。

其次,智商不够,性格也不行。朱高煦自小就崇尚武功,凶悍、鲁莽,嚣张跋扈。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同父亲并将作战,英勇杀敌,冲在最前面,朱棣这是破看重这个儿子。后来朱高煦依仗朱棣的疼爱,多次反抗朱棣让他去云南就藩的决定,也惹怒多疑的朱棣。而面对这样的朱高煦,自然啊很多人对其敬而远之,不敢和他有过密的交往,也使得他失去了很多支持者。

最后,造反的时局形式不允许。在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废旧制,推新政,明朝中央政治实力增强,军事力量强大,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明朝的"仁宣之治"。百姓安居乐业,是一种盛世的局面。在这个时候造反,必然是和大趋势唱反调,怎么会成功。朱棣造反时,建文皇帝政治不措,百姓生活得不幸福,自然得民心。 朱高煦妄图能效仿父亲起兵造反,成为新一代君王,然而却不懂得审时度势,还自持甚高,胆识过大,在不占时局优势的条下,发动反叛。

综上所述,朱高煦除了有勇尚武外,在其他方面均不占优势,却屡次造反,屡次失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没有看清形势,全面认识自己,一步步将自己逼向死路,还成了千古笑料。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