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舞蹈 傈僳族阿尺木刮到底是什么

独特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文化

每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时间的演变,这些文化才能有着悠久的历史。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文化特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阿尺木刮。让我们来看看傈僳族文化中的阿尺木刮是什么!

傈僳族阿尺木刮是指“山羊歌舞”或“学山羊歌曲”。它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流传。它是当地传统的自娱自乐民间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到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欢迎客人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阿尺木刮”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尺刮”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它的特点是自始至终不需要乐器就能跳舞。音乐是由领唱和伴唱合成的。在每首音乐的开头,都有一个没有歌词内容的声音。它的声音颤抖而悠扬,就像荒野中山羊的悠长歌声。每队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周围的生产生活,可以继承前人留下的歌词,也可以即兴创作和唱歌。参与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是绝对不可能的。

“阿尺目刮”舞蹈有十多种,包括“左罗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人)、“易然邓”(欢迎客人,)等。在特定场合跳跃,不同的跳跃方式也有不同的队形,如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非常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发夹,编麦草为流苏点缀在发间,经常佩戴锋利的刀刃。女人卷发束箍、领衣、裙裤”。如今,这种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见了。在“阿尺木刮”的表演中,叶枝镇唯一的傈僳族仍然保持着“编麦草为流苏点缀在发间”。

“阿尺木刮”的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只有一些老年人会跳一些传统的舞蹈套路,面临着传承危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