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失宠的皇子:被父亲一项决策挫败

康熙皇帝失宠的皇子,曾是朝中的一颗明珠,却在一项决策中遭到父亲的挫败。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仅失去了皇位的机会,更丧失了父皇对他的信任与宠爱。这一次失败让他明白,权力的游戏残酷而无情,任何一丁点的失误都可能让一个人跌入深渊。

自古以来,皇帝就作为至高无上的巅峰之所在,为世人所敬仰又高不可攀。但只有当了皇帝的人才会明白,身处如此高位却也牺牲了很多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事物。

雍正在位13年,批阅奏章多达600余件,光涉及国家大事层面的就有200件,自由与游玩对他来说形同虚设;光绪在位34年,几乎每一天都在慈禧太后的监管之下度日如年,君王的尊严与话语权在他面前消失殆尽。每一位皇帝其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无奈和遗憾。当然,俗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任何事情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不论从心理上或者影响力上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康熙失宠的皇子:被父亲一项决策挫败

雍正剧照

说到舍得的话题,就不得不重点说一下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他,却对家务事十分头疼。想必说到此处,看官们肯定会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关于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故事。不过你们只说对了一半,我以“九子夺嫡”为线索,为大家阐释一个在你们印象当中不一样的爱新觉罗.胤礽。

历史上真正的胤礽

随着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相信大家对于胤礽这个人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康熙朝“九子夺嫡”之中的灵魂人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次事件正是由于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所引起的诸皇子觊觎之心。

在很多电视剧中,胤礽被塑造成一个骄纵蛮横、嚣张跋扈、颐指气使的形象,那么事实上的他,真的如此吗?其实,真正的胤礽,确实有一些坏毛病,这些毛病使他丢掉了太子之位,但他的负面评价均出自于其后半生,甚至连前半生评价的“懦弱无能”都显得略失偏颇。

胤礽剧照

在大众的眼中,胤礽之所以会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全是因为其生母孝诚仁皇后的缘故。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出身名门,是四朝元老索尼的孙女,在她11岁时嫁给了同岁的玄烨(康熙),成为了康熙的发妻兼首任皇后。对于少年天子的第一份感情,二人皆弥足珍贵。

皇二子的太子之位,实至名归

赫舍里氏为康熙生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承祜(1669,康熙八年)早夭,第二个儿子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胤礽(1674,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因生产胤礽而难产致死,年仅21岁,康熙为此痛不欲生。1675年(康熙十四年),时年22岁的康熙在经过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允准之下,立年仅两岁(虚岁)的胤礽为皇太子,理由是“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表面上看确实印证了大家的想法,但实际上却远远不止如此。

首先,在清朝,除了道光皇帝,剩余的没有一个皇帝是嫡出。就连康熙自己在内,他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都是后来追封的皇后。所以清朝的立储并不严格遵守几千年以来“立嫡立长”的祖制。

康熙剧照

其次,胤礽之所以被立确实多少沾了其生母的光,但在其17岁之前,不得不说确实有身为一国之储君的风范,这也验证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名副其实。学识上,胤礽自1679年(康熙十八年)开始,便陆续拜张英、熊赐履、李光地、汤斌等名人为师,天资聪颖的他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仅如此,就连康熙最钟爱的骑射胤礽都十分精通,“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六岁时就可以在狩猎之中收获颇丰,试问这样的接班人哪个皇帝能不喜欢,康熙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少年时期的胤礽,对待师长毕恭毕敬,对待父亲孝恭勤谨,得到了李光地、张英等人的一致赞赏不说,康熙对这个儿子是越看越顺眼,所以也就越发觉得自己当时的立储决定是多么的睿智。

康熙的这项决策,爱子成功被带跑偏

但令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过早立储却为爱子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胤礽画像

第一,过早的立储,相当于把胤礽摆向了权力的漩涡中心。此举看似是胤礽已经稳坐未来国君之位,但清朝的诸皇子较明朝又有诸多不同。明朝的皇子会被分封到各地为藩王从而避免诸子争权,清朝的皇子虽没有封地但有府邸,而且全部位处京师,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朝中实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即使胤礽被立为太子,其余诸皇子仍会心怀希望。

第二,康熙对于胤礽从小的宠爱。或许是为了弥补对发妻赫舍里氏的亏欠,但久而久之却造就了胤礽最终的骄纵蛮横。长久处于父爱保护下的胤礽,虽然天资聪颖,但受尽了溺爱和吹捧的他最终只会如同方仲永一般,走向骄傲与自满。从17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胤礽对康熙的病情“侍疾无忧色”开始,父子二人的关系走向了逐渐分崩离析的道路。

胤礽“皇太子之宝”

第三,同样的错误犯了两次。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除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胤礽。为何这样说?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以“狂悖无道、忤逆犯上”为由将在太子之位上已经待了足足33年的胤礽废除,宣布诏令后康熙悲痛到当场昏厥。三个月后,被拘禁于咸安宫的胤礽被放出,又过了三个月,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可见康熙对其还是颇念旧情。但好景不长,旧习难改的胤礽最终还是在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以“结党营私、旧习难除”之罪被二次废除,这一次康熙废除地很干脆,并无悲戚之色,并且终其一生再未立过太子。但正因为太子之位的两立两废,从而引来了康熙一生当中最痛心的“九子夺嫡”事件的彻底爆发。

胤礽的一生跌宕,前半生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后半生的两次被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父亲的过早立太子的这项决策所致。试想如果康熙没有过早地将太子之位公之于众,那么胤礽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和大臣们争相攀附的工具,他的一生想必又会是另一番光景。

康熙剧照

但历史不会重演,后人能做到的仅有引以为戒。相对康熙,继任的雍正不得不说很聪明,他用一项新奇的立储之法,将属意的储君名单密封于匣盒之内,直到皇帝驾崩之后,下一任继位者的名单才会公布于众。如此一来,成功避免了诸皇子争权夺位的风险发生,大大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如果康熙能看到雍正的这种做法,想必也会对当年的决定心有愧疚吧。

参考资料:

《清圣祖实录》

《清世宗实录》

蔡东藩《清史演义》

孟森《清史讲义》

赵尔巽《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