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究竟是篡位者还是合法继承人?

雍正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清朝政治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然而,关于他的统治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篡位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合法继承人。针对这一问题,历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

曾静在《知新录》中罗列了雍正皇帝的十项罪名,包括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以及怀疑诛忠。另外,曾静将雍正皇帝视为一个贪财、酗酒、淫色和好杀、好谀任佞之徒。雍正皇帝指出看到此等逆书,“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

雍正究竟是篡位者还是合法继承人?

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康熙油画像。

清世宗的统治,夹在他父亲和儿子各自60年统治中间,虽相对短暂,却是清朝统治的转折点。在1723—1735年,清政府发动了一场官僚和财政改革,去除一些要发展成为一个近代国家关键的制度性障碍。政府的方案是要扩大农业基础,地方政府更能满足农村人口的需求。边疆政策所遵循的路线,最终将清朝的疆域扩展至中亚和西藏,并加强了对中国自身被忽视地区的控制。

这13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雍正皇帝自己的洞识,以及他对高效的中央集权政府的笃信。然而,雍正朝的革新和积极进取的行动并不总是受人欢迎,特别是向身拥功名的士绅阶层的权力和特权挑战之时。另外,这13年统治政策,是在18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皇位传承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位以雍正为年号的皇帝,在生前就被人指控为篡位和弑父。对于他的死,有流言说,是丧生于一个刺客之手。一段时间内,对于雍正皇帝个人品行的争论,威胁到了满汉间的调和,而这曾是康熙朝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雍正皇帝的继位合法性问题,随着他一起进入了坟墓;而加强清朝的统治目标和活力,则是他的不朽遗产。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1644-1688年)· 上卷》,主编裴德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篡位者还是合法继承人

胤禛,这位统治这一关键时期的人物生于1678年,在康熙皇帝长大成人的诸子中排行第四。他的母亲孝恭皇后,是康熙皇帝最喜爱的妃子之一,有人认为,这位年轻的皇子因此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比他大多数兄弟更多的关注。尽管帝王传记总是很欠考虑地称赞皇帝的博学,但其著作和书法证实了这位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人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和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作为皇帝,胤禛潜心学习儒家教义,对其政治话语了然于心,能够旁征博引儒家经典来论证自己的统治政策。与此同时,雍正皇帝终其一生都对禅宗有兴趣,这影响了他的治国之道,也影响到他的个人宗教作为。

我们对皇子时代的胤禛知之甚少,官方的记载是在着意刻画他是一位远离康熙朝最后岁月党争之人。1689年被封为贝勒,并于1709年晋升为雍亲王,胤禛在许多场合深蒙皇父圣眷。在康熙朝的最后岁月,康熙皇帝对胤禛信任有加,予以15次特别委派。他也是常被选中参与坛庙祭祀的人员之一,在康熙皇帝最后一次生病时,他被派至天坛代皇帝冬至祭天。胤禛也用诚孝来报答父皇,当康熙皇帝生病时,他敬心服侍,并经常在他的亲王花园款待他的父亲,这些花园是皇帝的赏赐。虽不像他的一些兄弟公开地拉帮结派,但胤禛在京城也精心培植满人和汉人的精英分子,这些交情在皇位的最后争夺和胤禛统治的最初几年派上了用场。

康熙皇帝在1712年最终将他的第二子——太子废黜后,拒绝指定新的储君,导致在他死后围绕皇位继承的冲突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将近15年的竞争之后,任何一个胜利者的合法性,注定要遭到那些失势方支持者的质疑。到康熙皇帝去世时,竞争皇位的范围已经缩小,大概不超过三人:允祉、允禵和胤禛。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允祉,与胤禛同时晋升为亲王。与胤禛一样,允祉也在他的花园中款待过康熙皇帝。然而,康熙皇帝喜欢允祉的最显著表现是在康熙朝的最后10年,他将帝国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任务托付给了允祉和学者陈梦雷。

允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他是胤禛的同母兄弟。起初他支持允禩和允禟,直到1718年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指挥西北军队之前,他并不被人看好是皇位的争夺者。允禵被派往前线,享有亲王的荣誉,指挥着一场反对和硕特蒙古统治西藏的战争。1721年,允禵被召回北京,但于1722年5月再次被派往前线。

康熙皇帝于1722年12月20日去世,当时允禵还在西北。官方记载说,胤禛正代皇帝在天坛祭天,在那天子夜接到皇帝的命令,回到北京城外皇帝喜欢的园囿。在拂晓前,康熙皇帝将七个儿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死于1728年)召至榻前并面授口谕,其中夸奖他的第四子胤禛,称其“深肖朕躬”。记载说,康熙皇帝已当众宣布胤禛是继承皇位之人。在康熙皇帝去世前,胤禛曾三次探视。康熙皇帝的遗诏,包括了对他统治的回顾,重复了当天早些时候发布的口谕,并宣布胤禛做他的继承人。同一天康熙皇帝的遗体被装敛,在胤禛及其兄弟、他们的孩子和亲朋的陪送下运回北京城,服丧队伍被“不计其数手执刀剑的士兵”护卫着。我们不必去猜测这些事件引发了什么问题。雍正皇帝登极之时起就开始传播的谣言,描述了争论的大致情形。人们谴责新皇帝篡改了其父皇的遗诏,将汉字的数字“十四”改为“于四”,但从《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所载遗诏的措辞看,是无法进行这样的改动的。有指控说,胤禛命川陕总督年羹尧(1643—1727年*此处有误,实际上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死于雍正三年十二月,时为1726年。——译者注),一位汉军旗人,担负监视允禵并在皇帝生病的消息公开时阻止他回京,这加强了十四子允禵是合法继承人的说法。在允禵从西北抵京之前,胤禛向皇帝献上一碗有毒的参汤,最终促成了皇帝的死亡。甚至,隆科多护卫新皇帝,也被视作胤禛道德有亏的证据,故而需要全副武装侍卫的保护。

年羹尧像

考虑到皇位争夺的激烈程度,我们不必将这些指责理解为胤禛污行秽迹的证据。传言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失势方的报复而已。新皇帝对这些失势的兄弟处置最能说明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雍正皇帝曾试图与其兄弟中觊觎皇位者及其支持者们进行和解,而其他学者则认为他的这些举动只是为了争取时间,以图其统治地位稳固而已。允禩(1681—1726),常被视作反对方的首领,新皇帝封他为亲王,并任职于工部和理藩院。尽管允禩很快就失宠,但他还是总理事务大臣的最早成员。这是雍正皇帝创立,由满人组成的在过渡期协助他的顾问班子。

雍正皇帝对皇位争夺的主要对手允禵 ,则少有宽容。允禵被召回参加父亲的葬礼,他在一系列的场合都冒犯了他的兄长。雍正皇帝并未允许允禵返回军事前线——在那里,他可以加强他的权力基础——而是将这位西藏军事战争的英雄,派往北京附近靠近康熙皇帝陵寝的温泉,在那里负责祭奠他死去父亲的仪式。允禵和雍正皇帝的母亲去世后,允禵被允许回到北京。雍正皇帝擢升他为亲王,可能是希望和解。不久,又将他派回看守陵寝。

允禟的境遇要好得多。雍正皇帝即位后他被派往西北,行动上相当自由。1724年,雍正皇帝同意他的家眷跟随他,只留一个儿子在北京照料房产。然而,当允禟漫称王爷以及欺压当地百姓的报告抵京后,他很快就失宠了。1725年,雍正皇帝剥夺他贝子的爵位并撤除其佐领的职位,但同意他仍待在西北。1726年,北京的捕役截获了允禟写给儿子的书信,这是用穆经远神甫发明的拉丁字母密码书写的,神甫也因卷入康熙皇位斗争被发配西北。允禟这时被命返京接受审判,他被指控争夺皇位、结党奥援并违抗皇帝的旨意。

在允禟被抓之前,胤禛继位的反对集团已招致打击。1724年5月,另一个兄弟允䄉因不听雍正皇帝的命令而被褫职。1726年,允禩被拘禁并削除宗籍。朝廷大员指控他叛逆以及对先皇缺少孝诚之心。他们要处死允禩的请求被驳回。雍正皇帝并未将他的兄弟处死,而是将他们圈禁。1726年,允禩和允禟均死于禁所。

也有人将两位大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之死,与雍正皇帝的篡位联系在一起,相信两人掌握了新皇帝并不想被揭开的有关皇位传承的信息。然而,在官场上与新皇帝如此密切的这两个人的傲慢不恭,可能解释他们为什么急速失宠。年羹尧,隶属镶黄旗汉军,于1700年中进士,在雍正朝之前就已成为封疆大吏和军事将领。他长期在西南做官,身任四川巡抚和总督,雍正皇帝继位时,他任川陕总督。康熙朝最后几年,年羹尧协助允禵抗击和硕特蒙古。其间,清廷在拉萨重新任命了六世达赖。尽管没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年羹尧属于胤禛集团,但他的妹妹是当时身为雍亲王的胤禛的侧福晋。

年羹尧和雍正皇帝的关系,更可能是后者继位后才发展起来的。年羹尧多次请求觐见新皇帝。在他们见面之后,雍正皇帝频繁赏赐年羹尧物品,并在年羹尧奏折上批有嘉奖之语,这表示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宠爱之情。例如,1724年夏,年羹尧上折奏谢皇帝的赏赐:两个鼻烟壶、四盒新茶和四枚鲜荔枝。1723年,雍正皇帝任命年羹尧统军镇压以罗卜藏丹津为首的和硕特蒙古叛乱。胜利之后,封年羹尧一等公并给予了宗室王才能享有的荣誉。

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行事愈发骄横。尽管皇帝予以劝诫,但年羹尧依然我行我素,多有违制之处,包括皇帝在场时仍坐而不起,以及滥用权力。1725年,人们发现年羹尧和允禟有书信往来。年羹尧被调任杭州将军,他成了其他大臣奏折揭发与诘难的对象,后来他被撤职并于该年岁末被押回北京。宣布了九十二款罪行后,年羹尧被议处斩刑。雍正皇帝改判,令他自裁,使其免受羞辱。1726年,年羹尧自己结果了性命。

年羹尧案与隆科多案关系密切。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姑姑是康熙皇帝的母亲。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隆科多是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如同年羹尧案一样,没有证据表明在康熙皇位传承党派斗争问题上他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官方和野史的记载都说,当康熙皇帝宣布从他的儿子中挑选继他即皇帝位时,隆科多在康熙皇帝身边。隆科多也负责军事护卫,通过护卫雍正皇帝和他父亲的灵柩回到紫禁城,确保皇位有序的过渡。

隆科多的忠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作为新皇帝的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隆科多被赏赐公爵,并称“国舅”。1723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他的两个儿子也得赏赐和官衔。新皇帝也加强隆科多和年羹尧之间的关系,于1724年将年羹尧的一个儿子过继给隆科多。

1725年,隆科多遭猜忌,原因与年羹尧类似。隆科多自信得到了皇帝全力支持,可能和他在雍正继承皇位中的作用有关,他的举止也似乎超出了一个官员应有的行事范围。在年羹尧被弹劾期间,隆科多对他予以保护。当人们指控隆科多收受贿赂以及违制时,这更加剧了皇帝对其不满。隆科多被革职并派至今天的宁夏监督军备。同时,他也率领使团与俄国进行蒙古和西伯利亚间的边界谈判,最后签订了《恰克图条约》。

1727年夏,隆科多被召回北京,因为在他家里发现了玉牒。他被宣判四十一款罪行,包括私藏玉牒、收受贿赂和僭越违制。隆科多被判处绞刑,皇帝改判将其圈禁。他于1728年死于禁所。

康熙皇帝遵循汉人传统,立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的努力失败,促使雍正皇帝修正满族皇位继承的做法。在教育及赏赐方面,皇帝对任何一个儿子都不显露出偏爱。不再是明立储君,而是将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缄封在一个带锁的匣子里,置于紫禁城乾清宫的一块匾额后面。雍正皇帝去世后,它的内容公之于众,雍正皇帝十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弘历——成为新的皇帝。

雍正皇帝真容彩塑像。

文字狱

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并未因除掉了这些与皇位斗争最有关系的人而沉寂。在18世纪20年代,许多文人学士因为对于清政权、清朝的合法性以及雍正皇帝统治权的看法而受到惩处。这些文字狱中,最著名的是曾静案。

曾静是湖南一个科场失意的士子。做私塾老师的时候,他开始注意到17世纪的学者和清政权的批评者吕留良(1629—1683)的著作。从曾静的供词可以知道,在1727年他听到诽谤雍正皇帝和他执政时所作所为的传言时,反对外来统治的情绪日增。当1728年自然灾害席卷湖南及周边省份时,曾静相信这是上天对雍正皇帝罪行的报应,他开始密谋推翻清王朝。

曾静造反的中心人物是川陕总督岳锺琪(1686—1754)。岳锺琪是宋代著名将领岳飞的后人,岳飞在抗击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满人被认为是其后裔)中的作用,使得他成为汉人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根据冯尔康的说法,关于岳锺琪不得信任的流言,部分是因为他的显赫家世,这在曾静案前已在官方圈子中流传。1728年10月,曾静派他的学生张熙,携带一封写给岳锺琪的书信前往陕西,信的内容是鼓励岳锺琪领导推翻清朝的伟大事业。张熙将自己和曾静化名为“游民”,意味着他们拒绝承认清朝作为合法的统治者。岳锺琪借助于巧妙的表演,使张熙相信他愿意参加他们的计划;这样,这位总督才套出了曾静的真实身份以及其思想源于吕留良的著作。

曾静罗列了雍正皇帝的十项罪名。其中几项直接与继位有关,包括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以及怀疑诛忠,后者指的是年羹尧和隆科多案。另外,曾静将雍正皇帝视为一个贪财、酗酒、淫色和好杀、好谀任佞之徒。想到雍正皇帝对别的向他挑战统治权的人的处置,人们可以猜测这种严厉的诬蔑会受到同样的严厉惩处。然而,雍正皇帝关心的是这个事件更为深远的幕后,而不是两个小人物的所作所为。在岳锺琪1728年11月的一份奏折批示中,雍正皇帝指出看到此等逆书(指曾静著作《知新录》),“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论朕也”。除了将曾静和张熙押至北京受审外,雍正皇帝下令即刻调查吕留良的著作,并查找曾静引述流言的来源。

吕留良及其后人,因吕留良向清朝的统治权发动挑战而受到了最严厉的惩处。吕留良的作品遭到查禁;1733年,他及长子被开棺戮尸枭示。他们的家人被流放,一些门徒也受到惩处。对流言来源的调查,追溯到了雍正皇帝的兄弟允禩和允禟的一些家人那里,他们在流放南方的路上途经湖南。曾静和张熙被给予了对于其叛逆和造反赎罪的机会,并被视为受邪恶阴谋反对皇帝之徒愚弄的可怜者。雍正皇帝没有惩处曾静,反而感激他将邪恶的流言公之于众,并将他遣送回湖南老家,任命他做一个负责当地风俗教化的低级官员。

本文摘自《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1644-1800 上卷),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