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作者是谁,中庸是什么人创作的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学经典著作之一,其与《大学》一样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被历朝历代视作学子在科举时必考的内容,因此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十年寒窗苦读的研习中都会将其背至滚瓜烂熟,甚至选用《中庸》中的某段话作为截搭题的试题,他们都能找到具体出处然后进行作答。那么中庸是什么人创作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中庸的作者是谁的详细解答。

《中庸》的作者,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孔子大子思68岁,在子思儿童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子思在《中庸》里言天命性道,说理至精,论道至微,为一大理学书,载有孔子直接论述中庸的语录多达入次。由此看来,子思的《中庸》 就是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子思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他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他提出了“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一主观主义的“中庸”观点。实行中庸之道的理论,“诚”是灵魂。

天赋人性,循人性发展就是道。对道的阐述、学习和实施就是教化。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发以前,叫做中,发出来合乎礼法,叫做和。中是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的准则。达到中和,天地各居其位,万物就生长发展。中庸之道,不违背天下人利益,若言行违背天下人的利益,就不是中庸之道。忠恕离中庸不远,不愿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君子的行为准则有四个,要像儿子侍奉父母那样,忠诚效忠国君,为民造福;要像胞弟对待兄长的恭敬那样,诚信地对待朋友;经常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讲话是否切实做到。

天下公德有五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爱,兄弟有情,朋友有信。“智、仁、勇”是天下共行的“三达德”。落实的方法,是诚信和言行一致。这些道理,有些人生而知之,有些人学而后知,有些人经历曲折后才知道,先后弄懂,结果一样。这些道德,有些人心安理得去做,有些人看到好处后去做,有些人勉强实行,获得成功,效果也相同。好学接近智慧,行善接近仁德,知耻接近勇敢,懂得这些道理,就懂得修身,懂得修养自己,就懂得怎样管教众人,懂得管教众人,就懂得怎样治理国家天下了。

国君治理国家,有九条共同法则: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热爱亲人,尊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召集各种工匠,安抚远方百姓,怀柔四方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美德;尊重贤人, 遇事不会迷惑;热爱亲人,就不会互相怨恨,和睦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