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彝族的经济状况介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的所有彝族地区,以个人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实物租赁是地主剥削租户的主要途径。此外,租户通常会进行额外的劳动剥削,雇员和高利贷剥削也很常见。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土司仍然被保存,或者大量的土目和中小奴隶主被保存在“改土归流”中,因此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间较长。例如,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半为夷目家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民仍然保留着一些农奴的特点。虽然奴隶主的剥削主要是实物租赁,但奴隶制的痕迹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云南武定、禄劝、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了许多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经取代了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作物。农具主要包括犁、耙、条锄和板锄。高原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合畜牧业发展,主要饲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山货资源丰富。河流和湖泊中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水产品。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已成为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存在,商品交换主要以定期市场的形式进行。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落后,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居民区,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只用少量牲畜、粮食、山货换取针、线、盐等生活必需品。“羞于做生意”的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能力和软弱的标准。一般彝族人追求百头牛羊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钢铁、生铁、煤炭、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已建成,形成了自己国家的工业团队。云南老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已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公路在各地普遍修建,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市场,大大发展了商品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族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彝族中建企业和商人数逐年增加,落后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几十年来,彝族地区建设了许多水利工程,农牧业生产有利于长足发展。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南昆铁路等干线的开通,彻底改变了彝族交通堵塞的历史,民族商业、对外贸易、民族旅游蓬勃发展,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族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工矿企业和钢铁基地。一批充满活力的彝族年轻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歌手在国内外舞台上,关注彝族本体历史文化研究已成为一门学科,从中国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更加关注彝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成千上万的彝族干部迅速成长。数百名彝族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彝族学生日益增多,生活水平和人民素质大大提高,彝族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