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报仇三年,犯大唐者,必诛无疑

李世民报仇三年,犯大唐者,必诛无疑。这是唐朝开国皇帝的严格法令,深入人心。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大唐国力渐盛,百姓安康,边疆安宁。然而,他的严明法纪也为社会带来了一种安定和秩序。对于那些胆敢挑衅大唐威严的人,没有任何宽容的机会。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40战:灭东突厥(唐朝)

战争概述:公元630年,在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后,唐王朝向累犯边境的东突厥人发起大规模反击。由李靖、李绩、苏定方等名将联合出击,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蒙古草原上最大的游牧势力东突厥灭亡。

将帅星数:★ ★ ★ ★ ★ ★ ★ ★ 李靖 李绩 苏定方



精彩星数:★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综合星数:6.5★ ★ ★ ★ ★ ★ ☆

战争类型:分战——在我方兵力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分兵出击通常是不错的选择,此战中二李分兵出击,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堪称典范。

公元626年八月,玄武门前的血迹刚刚抹去,李世民却听到了突厥人在长安城外的战马嘶鸣。

十万突厥兵马已经驻扎在离长安城仅七十里的高陵,颉利可汉说了,要替天下人管管李唐王朝的家事,为大唐帝国的老皇帝李渊和太子建成讨个公道。

打?守?逃?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刚刚很不道德弑兄逼父的新皇帝李世民,还能再次化腐朽为神奇吗?

人们没有失望,李世民还是那个当年在洛阳城下单骑闯敌军如入无人之境的李世民。

面对突厥人的十万大军,在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的胆怯和心慌。

他决定单刀赴会。

当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仅仅率六骑侍卫来到渭水便桥隔岸与其对话时,颉利可汗被震住了。倒不是李世民尘土飞扬的身后有多少兵马,而是这个对岸的大唐皇帝那眼中的威严和杀气。

当然,贪婪好财的颉利可汗也看到了,李世民手中提的,不是刀子,而是钱袋。

在渭水便桥上,李世民与颉利可汗斩白马为盟,达成城下之盟,用金钱和女人换得了时间与和平。

这次盟会,李世民称之为“渭水之耻”。

他在渭水便桥上失去的尊严,早晚要向突厥人讨回来。

公元583年,在经过隋初隋文帝的打击,强大的突厥部一分为二,基本消停下来,失去了对中原的威胁。

但隋末大乱,从内地逃往塞外的流民增多,东突厥再度崛起,开始恢复了对中原的掠夺能力。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到山西巡游,就被始毕可汗率部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达一月有余。杨广后来请人求救于始毕可汗老婆——隋朝和亲的义城公主,同时召各路兵马勤王(李世民就是在那次挽救皇帝杨广的行动中崭露头角),才得以解雁门之围。

从那以后,隋末的各路诸侯起事,都得看老大的脸色。薛举、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无一不向突厥人臣服,想以此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李渊父子也不能免俗。

中原各路豪杰的示弱使东突厥人的势力和野心都大增,除了接受各路诸侯的纳贡外,每年都要在草肥马壮的时节南下打劫一番。武德二年(619年),东突厥始毕可汗率部入侵,李渊准备了很多财物给始毕,始毕在途中病逝,李唐使者一听,松了口气,心想省下这笔钱了。可继位的处罗可汗一听不干了,又带人马来找李渊要说法,无奈李唐交了这笔“保护费”,突厥人才满意而归。

处罗可汗死后,其弟继位,是为颉利可汗。

颉利是个贪财又极有野心的人,中原成了他的后院仓库,随时来掠取。武德五年(622年)四月,颉利发兵数万,围唐代州,杀唐代州总管李大恩;八月,颉利率十五万骑兵进犯并、汾、潞三州,数几千人口而归;武德六年,颉利又率部占领马邑,杀朔州总管高满政;武德七年,颉利入侵朔、并、忻、原、陇、绥等地,声势浩大,让李渊一度起了迁都之念;而武德九年,颉利又趁唐室内乱,引兵十万入侵,沿灵州、原州南下,经泾州、武功,入关中,大军离长安只有七十余里,在获得大量财富后,方与李世民签订盟约而归。

李世民之所以忍气吞声,因为一是天下初定财力国力有限;二是上台伊始,其位得之不正,不宜大动兵戎,落个穷兵黩武之名。

渭水之约后,李世民一面加强军备,一面加强对东突厥的政治孤立工作。一是结交西突厥,“以突制突”;二是扶植东突厥内部反突势力薛延佗等部,并在东突厥内部寻找新的势力以对抗颉利。在这种情况下,颉利可汗的侄儿突利可汗在唐政府的撑腰下开始与颉利对抗,双方大打内战,东突厥一片混乱。

贞观三年(629年),突利可汗正式脱离东突厥,归附唐帝国。而此时的草原又发生了严重的雪灾,李世民的机会来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李世民只用了三年。

此时的他已经有资本和东突厥人叫板。

李唐政权在统一天下的征程中,培养出了一个个优秀的战将,李世民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坐镇长安指挥。平定东突厥的重任,他交给了手下三个大将:李靖、李绩、苏定方。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是隋末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其祖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其父李诠官至赵郡太守。幼年时的李靖常与舅舅韩擒虎坐论古今军事,韩擒虎奇之,说此子将来必能与孙吴(孙武、吴起)同名。

李靖的仕途之路却是从长安县的秘书工作做起,后来做到了驾部员外郎,做的官不大,但隋朝很多重臣对他都看好,吏部尚书牛弘之就说他是辅佐王室之大才,越国公杨素也说小李你好好干,我的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

前途如此一片光明,李靖当然对造反没什么兴趣,一心拥护大隋王朝的江山。李靖后来出任马邑郡丞,听说了李渊要在晋阳起兵的消息,就想跑到江都见杨广,揭发李渊,可惜才走到长安,前去江都之路就阻塞,无法成行。

李渊在长安抓住了这个告密分子,下令处死李靖。李世民却识得李靖之才,在刑场上救下了李靖。

从此李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很快成为李世民帐下第一号战将。连李渊也听闻了李靖的战绩,特意写了封信给他说,小伙子好好干,过去告密的事我不会放在心上。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李渊上呈灭萧铣十策。李渊看了拍案叫好,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负责统一江南之战。

统一江南之战,李孝恭名为统帅,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平定萧铣的三军统帅。

收萧铣,灭林士弘,平辅公祏,抚定岭南,李靖的军事才能在李唐的统一战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唐初名将如云,但无论是论战功,还是论才能,李靖称第二没有人能称第一(李世民是皇帝,不在此评比行列)。

打突厥,还得李靖来扛大旗。

李绩,字懋功,本名徐世绩,滑州人。出生在大富之家(史载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但家境良好的李绩在十七岁时头脑一热,放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公子哥儿生涯不过,跑到瓦岗和翟让等穷哥们一起玩造反。

在瓦岗寨,李绩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徐茂公。

在瓦岗,李绩是翟让的第一参谋长,瓦岗的很多重大决策都出自于他手。

但不要以为李绩就是能摇摇扇子,掐掐手指,在战场上他也英勇无比,瓦岗军第一克星张须陀,就是被他在阵前砍掉脑袋的。

后来李密兵败,投降李渊,而此时李绩还镇守黎阳,唐军前去接管地盘,李绩按理并非李密亲信,当初李密诛翟让就差点把李绩除掉,后来又给小鞋穿,让李绩远离了瓦岗领导层,但李绩在李密落难却显现了极高的职业道德,说这些地盘都是魏公(李密)的,魏公同意我就献城,但必须由魏公献给李渊!

后来李密被诛,瓦岗降唐众将大多怕被牵连不敢吭声。李绩却高调以君臣之礼为李密戴孝,收葬于黎山之南。

李绩如此人品,李渊也佩服不已,封其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徐世绩成为了历史,李绩开始了跟随李世民的征程。

苏定方名烈,冀州武邑人。其父苏邕是隋末武邑地方武装领袖,后来苏定方接管了父亲的部队,投奔了窦建德、刘黑闼,窦、刘战败于唐军,苏定方才投降了唐军。

相比较“二李”,出现在公元630年远征突厥大军阵容里的苏定方还只是一名菜鸟。但他在以后会向人们证明,他在大唐战史上的功绩并不比“二李”逊色。

公元630年,李世民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李靖为主帅,率大军十万,兵分五路,从山西、陕西、甘肃等分路进攻突厥。

正月,李靖首先率领三千骑兵夜袭颉利可汗盘踞的定襄(今山西定襄),颉利对唐军忽至很是惊恐,不知唐军兵力,仓皇北逃。

颉利逃到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又遇到从云中出击的李绩,被李绩部再次痛击,溃逃至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北)。

在阴山脚下,李靖的部队又来了,突厥人又一次吃了败仗。

面对唐军的步步紧逼,颉利无可奈何,只有选择投降,派使者入长安谢罪,表示归附大唐,从此再无异心。

如此轻易地就解决掉多年的边塞大患,李世民也有些意想不到,很高兴地接受了颉利的归降,同时命李靖率部迎接颉利归降。

此时的李靖已在白道与李绩会师,二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江湖,均认定颉利投降是迫不得已,一旦唐军班师,颉利逃入漠北,就将放虎归山,给唐帝国留下隐患。

于是“二李”决定趁胜追击,痛打落水狗。李靖选精骑万余,追击至阴山颉利牙帐,派部将苏定方率二百骑乘大雾袭击颉利大营,李靖率军后至,再次大败颉利,歼敌万余,俘获人口十万、牲畜十万余头。

颉利逃至碛口(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在那里李绩又在等着他。颉利无奈只得向西投奔东突厥小可汗苏尼失部。苏尼失早已决定依附唐朝,颉利自动上门,给了苏尼失立功的好机会,苏尼失将颉利送上长安。

隋末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在唐政权闪电式的打击下,三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灭亡。

当消灭东突厥的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在宫中召开了盛大的庆功宴。在宴席上,他惊喜地看到了父亲李渊的出席。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终于展开了笑颜,兴奋得像个小孩,还弹起了琵琶,世民很识趣地为父亲伴起了舞。

载歌载舞间,父子目光对视,李世民第一次感觉到了父亲的眼神里的肯定,李世民感动得想号啕大哭。

那一刻,所有的痛苦与耻辱,瞬间融化。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李靖:

自古良将,功高震主,狡兔亡走狗烹。李靖是大唐开国第一将,灭东突厥后唐太宗加封他为光禄大夫,拜尚书右仆射(杨素当年的预言成真)。

李靖不仅在战场上是一位英勇睿智的大将,也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当了四年后就以脚病引退。李世民顺水推舟,允许了他的辞呈,并送了他一条灵寿杖,意思是你老了,就好好养老吧。

历史的舞台却没有忘记这位战神。李靖才引退几个月,吐谷浑进犯凉州。一听有仗打,李靖坐不住了,主动上书请战。李世民左思右想,也只有李靖最为放心,又一次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全歼吐谷浑主力,吐谷浑人被向唐政权举起白旗投降。

李靖并没有因此战又立大功而重返政坛,相反,他班师回朝后,闭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李靖著有大量军事理论著作,传世之作有《李卫公问对》,曾被定为北宋的《武经七书》之一。

李绩:

灭东突厥之战,“二李”配合得天衣无缝,上演了双鬼拍门的好戏,让颉利可汗无处可逃。此战后,李绩被封为英国公,为大唐镇守并州边塞十六年。李世民曾经很骄傲地说,杨广修筑千里长城以防边患,我只放一个李绩在并州,就比隋帝国的千里长城作用还大。

公元641年,李绩被调回长安任兵部尚书,还未就任,薛延佗部联合同罗、回纥起兵二十万反叛唐帝国。李绩被任命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五万,大败薛延佗部。四年后,再次出征,一举灭亡薛延佗汗国。

唐帝国五征高句丽,李绩参加了三次,终于在公元668年攻下平壤。此时的李绩,已经七十五岁。

公元669年,李绩病逝,享年七十六。

“二李”战场上的表现不相上下,在寿命上也是旗鼓相当。

战争猜想:

灭东突厥,是唐王朝对外战争中最重要的胜利。相比较汉王朝对匈奴,唐王朝灭东突厥所用的时间和消耗都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此时突厥经过隋王朝的打击已经走向分裂和衰落,没有隋王朝的前人种树,大唐王朝还能后人乘凉吗?


上一战:他从只想抱得美娇娘而归的太学生到千古一帝,花了多长时间

夜狼啸西风/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