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作者: 唐代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huái shàng yǔ yǒu rén bié 】 【淮上与友人别】
yáng zǐ jiāng tóu yáng liǔ chūn ,扬子江头杨柳春,
yáng huā chóu shā dù jiāng rén 。杨花愁杀渡江人。
shù shēng fēng dí lí tíng wǎn ,数声风笛离亭晚,
jun1 xiàng xiāo xiāng wǒ xiàng qín 。君向潇湘我向秦。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作者: 郑谷

简介 诗词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注释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xiāo)(xiāng)我向秦。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赏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1、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9-1350

相关推荐

  • 郑谷
  • 离别
  • 柳树